发布日期:2014-12-15
国家湿地公园智慧管理评价云平台+ 查看更多
国家湿地公园智慧管理评价云平台
+ 查看更多
分享到:
综合运用3S(GIS,RS,GPS)技术、大数据技术、二三维一体化技术、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等多种技术,基于数据挖掘、数据融合、数据协同和数据同化等关键技术,建立了湿地信息化管理平台。

云南通海杞麓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图
通过利用“天空地”一体化湿地监测方式开展湿地保护利用状况及其管理属性等变化情况的调查分析,可及时掌握湿地保护管理现状及其修复变化情况,保持湿地调查数据和湿地数据库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全面地反映湿地内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为湿地管理、规划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为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技术路线图
国家湿地公园智慧管理评价云平台
1. 湿地基础数据管理
对湿地动物资源数据、湿地植物资源数据、湿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录入、导入可视化,通过对湿地航片或是湿地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分类处理,得出矢量图层,导入平台作为底图。对对湿地基础数据进行历史查询或是空间查询等。

动物数据录入界面
2.湿地公园动态监测系统
通过湿地公园监控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使湿地生态保护区的管理信息化、精准化,管理人员可以直观的发现保护区内各种环境污染行为及违法捕猎活动,更准确、快速的确定保护区内异常活动位置,有力打击各种违法行为。同时,电子监控信息化手段的引入,大大减少保护区流动监管人员,节约了人工成本。高清晰监控摄像头的布置,为动、植物科研人员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安全、准确、便捷的观察手段,为生态保护、科研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一)湿地公园生态保护视频监控模块
实现对保护区重点区域(如:交通主干线、堤坝、鸟类密集区域、岛屿、码头等)全天候实时监控,并通过集中监控中心进行集中存储和管理。
(二)鸟类活动实时视频展示平台
在监控中心单独布置鸟类活动视频展示平台,用于实现对珍稀鸟类活动观测、鸟类视频资料调阅和鸟类视频资料拷贝等功能,使保护区管理人员实时掌握和查询鸟类的活动动态和鸟类的迁徙情况。
(三)保护区车辆船舶调度管理模块
保护区物联网监控管理模块,使用GIS、GPS等技术对保护区车辆和湖上船舶进行监控,了解车辆、船舶的运行情况及位置。
(四)摄像头人工智能识别鸟类模块
通过遍布于湿地公园中的摄像头,其检测到动态物体后,进行自动抓拍鸟类,抓拍好的图片或视频自动上传到平台中,人工智能识别鸟类类别,从而了解鸟类的种群活动、栖息等情况,分析湿地鸟类资源面临的威胁并提出保护对策,收集湿地鸟类资料,编制调查卡片,整理湿地鸟类档案。
湿地公园监测设备
(五)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监测
- 湿地的类型、面积与分布;
- 湿地的空气质量状况;
- 湿地的水资源状况;
- 湿地土地资源状况;
- 影响湿地动态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 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
- 湿地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对湿地资源的影响;
- 湿地的管理状况和研究状况。
根据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及各要素监测指标等相关文件,确定具体监测因子如下:
气象监测:温度、湿度、大气压、风速、风向等;
空气环境监测: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SO2、CO2、NOx、O3等;
水环境监测:COD、氨氮、PH值、水温、流量、溶解氧、水生昆虫等;
土环境监测:土壤PH值、重金属微量元素、温湿度、光照度等;
环境质量:噪声;
视频监控。
3.国家湿地公园移动平台APP
随时随地进行信息采集。移动端具有轻巧便携的特性,无论是手机还是平板,只要将系统装入这些移动端后,巡护人员就能只携带简单的巡护设备进入湿地公园开展观察记录及巡护工作,大大缩减了巡护设备量,减轻了巡护人员的负担,也使巡护工作更加高效、智能;
实时定位,位置共享。利用移动设备自带的GPS功能,工作人员能在巡护时准确记录采集到的信息的位置。提高了保护区管理者对巡护工作的掌握程度,也加强了巡护员间的互动和沟通,有助于他们了解彼此的工作进展。
巡护路线记录。记录下巡护路线后,以后的巡护工作可以调用相同的巡护路线,从而形成参照,对于多次研究同一地点的同一种群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
采集信息一键上传。结合一键同步功能,可直接将数据上传到服务器上,有效避免了后期人工录入的低效率问题,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
4. 统计分析
通过湿地公园信息化管理平台监测查询湿地公园中动植物资源分布情况及一系列基础监测数据的动态变化情况,全方位挖掘与展现湿地资源数据信息,对湿地生态保护区的发展趋势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统计结果以不同形式的统计分析模式进行显示输出。为管理人员全面掌握湿地的动态变化情况、预测发展趋势、定期提供动态监测数据与监测报告,进而分析变化的原因且提出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对策与建议,为湿地管理、湿地评价、科学研究、有效管控和合理利用提供及时、准确的参考资料,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编辑:战略规划部
阅读更多文章